一站式专业认证、验厂服务---通过率100%

一站式专业认证、验厂服务---通过率100%

一站式专业认证、验厂服务---通过率100%

一站式专业认证、验厂服务---通过率100%

行业资讯
中国省级双碳指数(2022-2024)报告:区域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进展与路径
区域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进展与路径 20年验厂经验
未通过免费重做
1000+客户案例
信延验厂服务

2025724日,中国省级双碳指数2022-2024年度评价报告在京发布。报告显示,即便身处多重压力交织的复杂形势,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依旧展现出强大韧性——主要省市能源转型与电气化进程加速推进,中东部地区新兴产业更是呈现蓬勃发展态势。不过,报告也精准识别出一系列突出挑战,如风光电力消纳压力持续增加、累积性生态环境影响亟待重视、高耗能产业脱碳进程滞后、能源基地排放责任分担机制待完善等,并据此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。

 

近年来,全球气候治理面临严峻考验。一方面,全球温升屡破纪录,极端气象事件频发,气候危机愈发紧迫;另一方面,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,民族主义、保护主义抬头及资源竞争白热化,导致国际互信急剧下滑,全球治理机制加速碎片化。叠加能源安全与产业链竞争等因素的交织影响,全球能源转型和产业脱碳进程受阻,碳排放总量不降反增,《巴黎协定》设定的温升控制目标正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地。

 

为客观反映复杂形势下我国各省、市、自治区的“双碳”进展,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(IPE)对中国省级双碳指数(PCNI)评价体系进行了修订。该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、9个二级指标及18个三级指标构成,课题组据此对大陆地区除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开展评价,同时针对热点省份深入研究其行动路径。

 

为进一步探究重点区域的双碳进展,切实将双碳行动与气候危机应对紧密结合,课题组特别邀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,针对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三大重点区域开展气候行动力指数研究。这一研究成为不同颗粒度下绿色低碳行动回顾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区域协同降碳提供了更精准的参考。

 

基于2022-2024年度省级双碳指数评价结果,课题组向主管部门提出多项政策建议。其一,需全国一盘棋推进碳达峰工作,坚持目标导向,严格落实国务院碳排放双控及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要求,为“十五五”期间设定总量控制目标并推动向省级分解。其二,各省区市应立足自身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资源禀赋,找准定位,结合“十五五”规划,将减排任务细化至地市,并在工业、交通、建筑等重点领域制定分行业碳达峰路线图,确保减排目标落地见效。

 

在能源转型、产业脱碳及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方面,课题组建议各省构建多层次、多形态的新能源供应体系,以有效应对能源安全风险。具体而言,中东部地区可通过发展分布式能源提升本地供应韧性,积极探索构建“虚拟电厂”,聚合区域内可调负荷资源;西部地区则应推动形成“本地自平衡+跨区互补”的双重保障机制,增强能源供应稳定性。同时,鼓励和支持有降碳刚性需求的出口外向型企业,充分利用周边新能源资源,探索开展存量负荷绿电直连项目,降低碳排放强度。此外,还需构建跨区域电网间高效协同、多能互补、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系统,减少对煤电调峰的依赖,降低新增煤电可能带来的搁浅资产风险,为能源系统绿色转型筑牢根基。

 

课题组特别强调,需加快探索跨省能源输送的碳排放责任共担机制。这是实现区域协同降碳的关键所在,尤其在“西电东送”“西气东输”等重大工程背景下,必须平衡好能源输出省与输入省的权责关系。应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不断调整优化,在“全国一盘棋”框架下,试点将外送电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(含调峰煤电)按合理比例分摊至受电省份责任范围,推动形成权责清晰、协同高效的区域降碳格局。

 

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,我国还需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低碳化深度融合,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绿色转型。具体路径包括:推动企业构建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,涵盖治理机制建设、温室气体信息披露、产品碳足迹核算与报告、减排目标设定及减排绩效评估等环节;支持第三方机构基于客观数据开展科学评价,充分调动绿色金融、绿色供应链等市场力量,构建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,促使企业主动承担减排责任;借助信息科技力量,研发针对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,赋能大型企业及广大中小企业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推进气候行动,稳步迈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,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