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识冲突矿产
冲突矿产(Conflict Minerals)指开采于受武装冲突影响、人权状况恶劣、或由非法武装团体控制的高风险区域的特定矿物。其贸易利润常被用于资助地区冲突、侵犯人权等非法活动,加剧当地动荡。
国际关注焦点最初在“3TG”(锡Tin、钽Tantalum、钨Tungsten、金 Gold)。随着风险认知深化及监管要求变化,钴 (Cobalt) 和 云母 (Mica) 被广泛纳入冲突矿产管理范围。同时,受欧盟《电池法规》等新规驱动,锂 (Lithium)、镍 (Nickel)、天然石墨 (Natural Graphite) 等关键电池材料也成为供应链尽责管理的重点对象。
冲突矿产问题高度集中于中非地区(如刚果民主共和国及周边国家),但需注意‘受冲突影响和高风险区域’无统一定义,可能随局势变化扩展至其他地区。这些区域普遍存在动乱、非法武装组织、严重人权侵犯(如强迫劳动、童工)和环境管理不足等高风险。
这些矿物广泛存在于手机、电脑、汽车电子、珠宝、涂料、航空航天部件等日常产品中。因此,相关制造企业面临国际法规和客户要求,必须对其供应链进行尽职调查并报告冲突矿物使用情况。如果企业未能有效管理此风险就可能导致市场准入受限、声誉受损及审核失败。
国际标准与立法概览
Oecd指南
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发布的《受冲突影响和高风险地区矿产供应链尽职调查指南》是国际公认的权威标准。
它为企业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五步尽职调查框架:建立强有力的公司管理体系、识别评估供应链风险、设计实施风险应对策略、进行独立第三方审计、报告尽职调查情况。该指南强调基于风险的管理方法,要求贯穿整个供应链。
欧盟法规 EU 2017/821
全称为《关于冲突地区高风险矿物供应链尽职调查的法规》(Regulation (EU) 2017/821),于2021年1月1日全面生效。
该法规强制要求向欧盟市场进口锡、钽、钨、金(3TG)矿石、精矿或金属的进口商,必须建立符合OECD指南的尽职调查体系,确保供应链透明可追溯,接受强制性第三方审计,并向监管机构和下游买家披露尽职调查信息。作为全球重要消费市场,欧盟法规直接影响上游包括中国冶炼厂、精炼厂在内的供应商。
美国 多德——弗兰克法案
该法案虽然主要针对在美上市的发行人,但影响深远。它要求使用源自刚果民主共和国(DRC)及其周边国家的3TG矿物的上市公司,必须进行供应链尽职调查,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报告其矿物来源是否涉及冲突地区。这推动了全球企业对冲突矿产问题的关注和初步行动。
中国 矿产供应链尽责管理指南
由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(CCCMC)等机构发布的《中国负责任矿产供应链尽责管理指南》,参考了OECD指南等国际标准,为中国企业开展供应链尽责管理提供了本土化的指导框架。
它鼓励企业识别和防范供应链中与冲突矿产相关的风险,促进负责任的采购实践。虽然目前主要是自愿性质,但体现了中国在推动负责任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努力。
中国企业的核心挑战
准入壁垒:无法证明矿产来源合规,产品将被欧盟等重要市场拒收,或失去国际品牌订单。
2
审核风险:在RBA、RMI审核中,因冲突矿产管理体系缺失、供应链数据不全或追溯失败导致审核不通过的情况频发。
3
成本与复杂性:建立覆盖长链条、多节点的可追溯系统和尽职调查流程耗费巨大,对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挑战尤甚。
4
动态监管:监管范围存在持续扩展趋势(如欧盟拟将钴、云母纳入强制监管,或新增高风险区域),要求企业动态响应。
中国企业在应对冲突矿产问题时,除了上述核心挑战外,还面临以下方面的问题:
- 信息不对称:上游矿产开采、冶炼等环节涉及主体多且分散,企业难以全面、准确获取矿产来源、供应链各环节操作等信息,增加了尽职调查的难度。
- 供应链协同不足:部分供应商对冲突矿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,缺乏相应的合规意识和管理体系,导致企业在推动整个供应链合规时面临阻力,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。
- 专业人才缺乏:冲突矿产管理涉及国际法规、供应链管理、风险评估等多个领域,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操作和应对。但目前不少企业缺乏此类专业人才,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。
- 技术手段限制:在矿产溯源等方面,现有的技术手段还存在一定局限性,难以实现对矿产全生命周期的精准追踪和管理,给企业确认矿产来源的合规性带来困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