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 年,绿证价格尚维持在约 30 元/张,但到2024 年度,绿证的价格已经跌至约 5.59/张。面对如此剧烈的价格波动,未来绿证、绿电价格究竟是涨是跌?企业又应如何思考其未来的绿色电力消费策略?
绿证价格下跌原因深度解析
1. 供给端爆发式增长
- 2024年绿证核发范围从陆上风电、光伏扩展至所有建档可再生能源项目(含水力、生物质能),全年核发量达47.34亿张,同比激增28倍以上。
- 增量不仅包含当年新增发电量,更关键是政策推动下对历史存量的集中补发(2022年6月以来近三年符合条件的电量),形成巨大“库存”,导致供给极端过剩。
- 核发效率大幅提升(核发时间缩短85%,实现“当月电量、次月自动核发”),进一步增加市场供给。
2. 需求端增长滞后
- 2024年绿证交易量仅4.46亿张,远低于当年核发的18.33亿张,自愿消费需求未完全激发,超80%需求依赖政策强制性要求,企业自主采购动力弱。
- “证电分离”模式因可能被质疑未真实减排,影响其市场接受度,而部分企业倾向“证电分离”以获取更高收益,也间接拉低整体交易价格。
未来价格走势预测
综合供需基本面和政策走向,绿证价格整体将呈现“先抑后扬”趋势:
1. 短期内(2025-2026年):供需博弈下的价格波动
- 利空因素:供给过剩局面短期内难扭转(2025年一季度已核发4.56亿张,超2024年全年交易量);高耗能行业强制采购细则未全面落地,刚性需求尚未激发。
- 利好因素与不确定性:136号文件可能导致可交易绿证总量下降(新能源企业倾向选择机制电量,无法再获绿证);外企供应链强制消纳需求或短期推高价格;RE100认可中国绿证,但国际绿证(如I-REC)因低价形成替代竞争。
- 综合判断:未来2-3年价格有上涨空间,但受库存、国际替代等因素影响,均价预计控制在10元/张以内。
2. 中长期展望(2027年后):政策驱动下的价值回归
- 政策目标明确:2027年建成“强制+自愿”协同市场,引导绿证回归合理溢价。
- 需求增长动力:重点行业强制消费要求落地加码;数据中心、零碳工厂等新兴领域刚性需求提升;绿电消费纳入绿色信贷、ESG披露等体系,增强企业自愿采购动力。
- 综合判断:随着强制范围扩大和自愿市场成熟,绿证价格有望回归反映环境价值的合理水平。
企业绿色电力消费策略建议
1. 短期策略(2025-2026年):
- 结合自身减排目标,适度采购低价绿证以降低成本,优先选择“证电合一”绿证以避免减排争议。
- 关注高耗能行业强制采购政策细则,提前布局合规储备,同时评估国际绿证(如I-REC)的替代可行性。
2. 中长期策略(2027年后):
- 将绿电消费纳入企业长期ESG战略,与可再生能源项目签订直购协议(PPA),锁定绿电供应与价格稳定性。
- 主动参与自愿披露体系,通过绿电消费提升品牌绿色形象,对接绿色信贷等政策红利,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。